坚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
发布日期:2012-01-20 作者/编辑: 浏览次数:3157
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政策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要实现中央提出的2012年经济工作主要任务和总体要求,货币政策必须继续坚持以“稳健”为特征的基本取向,紧密关注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具体情况,把握好力度、节奏、重点,提高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各种政策工具,保持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货币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程度。具体来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货币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2012年,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美国、欧洲等西方国家的经济至今复苏乏力,这势必给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在此背景下,扩大内需的任务更加繁重,也凸显了保持国内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性。2012年要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还将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货币金融的经济职能在于保障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要实现“稳增长”的目标,货币政策就必须提高对经济运行中各种现象的追踪监测程度,根据变化趋势,有针对性地、灵活地选择适当的工具及时予以应对,以减弱负面因素对“稳增长”的影响程度。
二是密切关注物价走势,选择适当措施予以化解。“控物价”是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2011年,中国CPI高位运行,给经济运行带来诸多影响,控制好物价的任务相当繁重。从本世纪以来3次的物价上涨情况看,中国的物价变化主要是由某种或某几种农产品的供不应求引致。要调控这类物价的持续上涨,必须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在这方面,除了采取财政政策予以应对外,货币政策方面应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其中包括:通过政策引导加大对农业生产的信贷投放,降低这些信贷给农业生产增加的成本;完善支持农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从多方面提高支农惠农的质量;加大对农业生产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与财政政策相配合,完善担保、租赁和其他金融机制,使农业生产得到更多更全面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根据CPI的具体走势,还应有的放矢地调整货币政策实施工具及其力度,强化预调微调的影响力。
三是加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总取向从2010年之前的“适度宽松”转向了2011年之后的“稳健”,货币信贷投放有所收紧,但“有扶有控有压”的原则还将坚守。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对“扶”的产业,应予以充分的货币信贷支持;对“控”的产业,货币信贷投放的调控措施应切实到位;对“压”的产业,货币信贷绝不放松。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朝着城镇化转变,经济结构也将向城镇经济转变,由此,货币信贷应特别重视城镇化发展的各方面要求,着力支持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问题和金融服务瓶颈的缓解。在这一过程中,商品住宅的信贷调控力度不应放松,但需要千方百计地解决好保障房建设的资金供给,同时有效增加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
四是加大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已是重要的政策取向。2011年,在新增贷款中小微企业贷款的增长幅度明显超过了大中型企业。但由于这方面问题累积的历史负担沉重且小微企业的状况参差不齐,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所以2012年在货币金融政策方面将进一步提高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提高金融监管的宽容度,以多种方式增强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力度。2012年,新增贷款中的小微企业比重还将进一步提高。此外,担保体系、金融租赁等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和方式也将更加拓展。在正规金融尚难以覆盖和解决各类小微企业复杂的资金需求的条件下,民间金融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但民间金融中确实存在着风险。这一方面需要通过加大正规金融的发展和货币市场的发展予以消解,另一方面,需要通过理清理顺民间金融的内在机制予以化解。
五是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国际金融危机给世界各国和地区一个沉痛教训,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金融发展格局,要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仅靠一个一个金融监管部门的各自监管已经远远不够了,需要建立一个综合的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中国虽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但从防患于未然出发,货币金融体系应从这方面着手完善。在这一过程中,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探讨,有许多新的机制需要建立,其中包括建立逆周期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强化对全社会资金流量、流向和流速的检测,构建防范机制和应急机制体系等等。
六是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面对2012年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进一步加快中国经济步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发挥大国的国际责任和作用,已成为共识。要把握好机遇,就需要加快中国的外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化解国际风险的传递,用好外汇储备。在这一过程中,重心在于支持实体经济部门的“走出去”战略,支持中国金融机构走出去,提高中资金融机构对中国企业的国际金融支持力度和服务水平。随着外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将更加完善,汇率走势也将改变多年来单边上行的走势。由此,中国的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协调好国内物价走势与人民币汇价走势之间的协调。这是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