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晨报:合肥的文创园为历史空间注入现代表达

发布日期:2019-11-08 作者/编辑: 浏览次数:5075

合柴1972


木箱抽屉里存放着当年合柴的扩建手稿


合柴1972雕塑展


合肥家电故事馆










老合钢、无线电厂、恒通机械厂、柴油机厂……过去说起合肥,大家总把它和机器轰鸣的工业时代联系起来,沧海桑田,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蜕变,新时代下,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渐渐成为一座科技、文艺、创新的城市,一个个破旧的工厂脱去落后、轰鸣的外衣,成为一座座新兴的文创产业园,成了网友们纷纷留影的网红打卡地。老厂房的华丽转身,褪去的是合肥的老工业,留下的是城市的历史记忆,用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迎接更辉煌的明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刻有历史印记的合肥文创园。

合柴1972:囹圄之地的别样重生

在城市的喧嚣之中,一块即将被遗忘的废弃囹圄之地遇见了文创,它就这样被赋予了新的生命。

乘坐148路公交车到达十五里河站,再往南步行两百多米,就可以看到“合柴1972”的门头,这里临着金寨路高架桥,是彻头彻尾的主城区。来之前就得知,它是中国大陆目前为止唯一一个由监狱改造的艺术文创园区,并以公开形式出现在了大众视野中。在这座艺术氛围刚刚兴起的城市里,它的到来,揭开了这块土地的神秘面纱,也激荡起众人心中的层层涟漪。

这里原是谈之色变的合肥监狱,1964年当时还属于合肥郊区的这块地被相中,成为合肥监狱的新址。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年的郊区,已经成为繁华市区,对于具有特殊功能的监狱,这样的区位已不合时宜,2018年5月合肥监狱迁址。

走进时光展厅,这里也是整个合柴1972文创园最火爆的场馆。这里是一座新建的场馆,展示的都是陈年旧物,却能瞬间将你带回到那个时代。

映入眼帘的老物件,将时光拉回到1954年。1954年的冬天,合肥最低气温低至零下20℃,眼前的这一个个暖水瓶做成了小盆景,为那寒冬里的每一位劳动者带去了温暖,这小小的温暖传递至今,便长成了脚下的这片时间的花园。

1954年,合肥柴油机厂的前身是肥西窑厂,后改名为二轮窑厂。一轮窑在老合钢的位置,生产耐火砖。二轮窑厂也是烧制砖的,合肥市的第一块砖就是在二轮窑生产的。尽管已经不知第一块砖如今镶嵌在何处,但这些砖瓦承载的是筑起城市的一块块基石。

1964年,二轮窑最高年产红砖8146万块,平瓦656万块。展厅里看到的红砖都是取自合柴,用宣纸进行封存。这一块块红砖瓦片封存的是记忆,留下的是温暖。

展厅里还陈列着座钟、电话、信件等,都是当年合柴家属区的物件,是那时墙里墙外唯一的连接。

虽然是监狱,但也“诞生”了不少新技术。打开木箱的抽屉,里面存放着一张泛黄的图纸,这个就是当年合柴的扩建手稿。看到它的那一刻,历史的记忆再次被开启。1969年,监狱里的技术人才开展试验1105型号柴油机生产。1971年扩建厂房时,图纸是由监狱里的技术人才(杨安明为主设计)自行设计,并得到了上柴总设计师杨振汉(杨振宁亲弟弟)的指导,图纸修改后,车间在1971-1972年间建造起来。随着白湖修配厂的并入,合肥柴油机厂1972年正式成立,这就是项目名称的由来。

经历了半个世纪风雨洗礼,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合柴1972以全新的面貌与世人见面。园区开放后立即成为市民争相参观的网红景点。目前,合柴1972文创园开放的区域有合肥家电故事馆、合柴时光展厅、三个合肥当代艺术馆和大草坪。

而当代艺术馆中最具吸引力的还属“影像馆”,是由原先的禁闭室改造而成。正在展出的是“解药实验影像艺术展”。有了“禁闭室”的前世,配上昏暗的光线、三面白墙、一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和视觉冲击力极强的投影,仍旧会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恐惧。

当然,合柴的华丽变身也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纷至沓来,成为安徽文艺青年的“理想国”,具有国际视野的先锋艺术的“梦工场”。国庆期间,在由极富特色的大穹顶厂房改造而成的“合肥当代美术馆1号馆”里,是五十二位最活跃的中青年艺术家参加的“独角兽-新锐艺术家博览会”,在由小穹顶厂房改造而成的“合肥当代美术馆2号馆”里,举办包含二十二位国内国际顶尖艺术大咖参加的“折叠时空-当代装置雕塑展”。

另有尺寸巨大的雕塑与装置作品组成“大地剧场-合柴公共艺术展”,是由来自中国八大美院及海外的三十余位著名雕塑家完成,分散在整个园区中区域不同位置。转型后的合柴1972文创园不仅一跃成为合肥文创景点,也必将成为安徽最重要的艺术展示交流平台。

建华文创园:城市里“放倒”的写字楼

深秋的午后,太阳晒得身子暖洋洋的,沿着宽阔的沥青马路,走进焕然一新的黄墙灰瓦的园区,墙面上点缀着的五彩涂鸦文艺范十足,园区里各类雕塑和陈列馆都在诉说老工业园区的历史故事,居民们惬意地在红色广场上悠然自得。这里就是位于庐阳区的建华文创园,又被称为闹市区的“世外桃源”。

这里原是藕塘工业园,位于庐阳区海棠街道茨河路6号,地处临泉路与北二环之间,拥有11栋砖混结构的厂房。建设初期,周边还是农村,而它成为这一片最亮的星,也曾是藕塘村的骄傲。然而,历经岁月更替、时代变迁、城市扩容,它在无声无息中失去了曾经的辉煌。

工业园区内70%租赁给了大大小小的印刷包装企业,30%是汽车维修、货运、仓储行业,还有各个社区街道的办公楼,园区内就如同一个大杂烩,凌乱无序。20多年过去,园区基础设施薄弱、建筑破旧、产业类型分散的缺陷显现,极大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同时,随着周边环境的逐步改善,园区更是被烙上了“工业城中村”的尴尬标签。

如何让老工业园重获生机,跟上时代的脉搏?文创产业就在这时与它一拍即合。

经过多方论证,最终确定将藕塘工业园内的老厂房全部保留,在创新产业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下老工业的印迹。如今再次来到这里,你可以看到统一色调崭新的外立面,红色主题广场,宽敞整洁的绿草坪,文创涂鸦、雕塑和一座时光记忆的陈列馆……老式的自行车、马灯、铸铁熨斗、座钟、收音机,都在这个陈列馆中一一展出。

园区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则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产业链。种下“梧桐树”,为引“金凤凰”。这里被誉为“放倒了的写字楼”,从建设到招商,都以文创办公为目的。在这里办公,你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松弛,不再有大城市的紧迫感和压抑感。产业覆盖传媒、互联网、设计等,这里已然成为合肥的一张文创名片。

1952·粮仓文创园:传统文化的现当代表达

沿着环湖大道一路向东,你可能不曾想象,就在这风景秀丽的巢湖岸边,隐匿着一处文化创意产业园,废除了储粮的功能,保留了原有的名称,这里是焕然一新的1952·粮仓文创园。

1952·粮仓文创园是继2016年保护、利用淮军将领吴毓芬、吴毓兰兄弟二人的古宅,恢复、修建江淮名园“吴家花园”后的第二个环巢湖文化、旅游项目。

该项目位于肥东县著名的侨乡长临镇六家畈村,从名字中也可看出这是一座修建于1952年的粮仓,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粮仓占地20多亩,是合肥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粮仓,房屋整体为典型的江淮建筑风格。粮仓一共有2座,相对而望。

1952年,由六家畈本地工匠,用当地的红石垒砌而成的江淮建筑。没想到当初的无心插柳,却成为了而今艺术的源泉。粮仓文创园保持原有建筑的地域风貌和历史痕迹,对老建筑进行修旧如旧的加固、防漏,空间释放和分隔处理。老粮仓仍旧保留了石砌的原样,五颜六色的石头外墙成为艺术家们喜爱的珍宝,一堵墙能有50厘米厚。

粮仓文创园规划包括1952粮仓艺术馆、五棵树益智馆、艺术家工作室、砚台博物馆、花田侨乡里民宿、稻田美术馆、花田共享农场、花语爱情隧道、中国好粮油线下体验馆等。我们脚下站立的正是粮仓文创园的第一期,已建成对外开放。

如今的粮仓已经变成了一个个艺术馆,门头上简洁的英文字样,和原二层办公楼的整面山墙色彩亮丽的壁画,散发着艺术的气息。站在曾经的粮仓宿舍二楼平台上,可以一眼望到烟波浩渺的巢湖。

粮仓之间,一个清新脱俗的小木屋临水而居。整体建筑外圆内方,同时在外围设置有围绕这座建筑的水池,建筑主体部分外面则用了竹子这一天然艺术品,体现了生态与人文和谐相处。水池上方镶嵌的一处褪去颜色的牌匾,名唤“味兰书屋”。原为民族英雄林则徐为王益谦所提书房匾额,盖取兰之馨且洁也。被评为中国历代二十四名匾之一,木匾额现收藏于陕西省蒲城县林则徐纪念馆,青石匾额就是我们眼前的这一块。将其用作该书屋的名号,亦取兰之馨洁本性。

这座粮仓文创园的建设者就是本地人,对于六家畈的侨乡文化深有感触。“让时间看得见”是建设者想要表达的艺术理念,而将粮仓的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相结合,让更多的人走近粮仓,了解六家畈、了解长临河的文化。

如今的1952粮仓成为了不少艺术展的聚集地,《合肥快跑》《幸福合肥》《社会雕塑》《中国故事》《艺术无限》等展览相继在这里展出,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的书画及美术爱好者,多名艺人入驻这里。未来,这里还将出现艺术家工作室、砚台博物馆、侨乡民宿、共享农场等,必将成为一座充满浓郁艺术气息的顶尖文化殿堂。

长江180艺术街区:老城更新的勇敢尝试

老城更新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如何改,如何变,一直以来都没有标准答案。瑶海区作为合肥东部的老工业基地,它的转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改变整个合肥老城区的精神面貌。

长江180艺术街区位于长江东路上,它的前身合肥恒通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原为军工企业“安徽省通用机械厂”(军工番号“国营9409厂”),1965年建厂,1987年由舒城迁至现址合肥瑶海区长江东路180号。1988年与合肥纺织器材厂合并为“合肥纺织机械厂”,后变更为现名称。1997年,该厂完成企业破产改制。

如今来到这里,再也没有了机器的轰鸣声,而是处处散发着文艺的气息。红砖墙、老机器都已经成为街区的艺术点缀。这里也成为合肥的又一地标。

合肥第一个室内攀岩馆、陶语手工、涩味烘培、一物一心、羽毛球挑战赛、遇见30年后的自己、垂直之路、人工智能……2019年1月17日,是长江180艺术街区正式开门迎客的第一天。街区开展了一项名为“长江180创意生活周”的主题活动,瞬间让这个藏在合肥东城曾无人问津的街区一跃成为网红景点。

走进恒通文化产业园,在旧厂房内注入现代创意元素,打造成合肥版“798”。长江180艺术街区内不仅业态涵盖丰富,店面装修独特,连园区内的小景点都富含文创气息。原厂房内的老机械组装成的十二生肖、工业风的大门,还有小景灯光、艺术花艺都让人眼前一亮。

走进这里,仿佛就像走进一个文化创意的乌托邦,又像是一个文化汇聚的“大炖菜”,它看似老厂房,却又不乏烟火气息,它叫艺术街区,却没有热闹繁华的小吃街。这里还集创意办公、文创展示、公共阅读、体育健身、教育培训、创意影院、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成为“创意办公分享地、文艺潮人集聚地、艺术生活体验地”。

合肥的瑶海区是安徽省第一个老工业基地搬迁改造试点项目,恒通文化产业园的建成运营将对合肥市工业遗产发掘、保护、改造、老城更新都将起到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

让工业遗产“涅槃”成城市时尚街区、城市文化的新名片,提升城市品质,已经渐渐成为合肥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合肥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未来可期。(晨报星级记者 张梦怡/文 高博/摄)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