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好心态” 营造“好生态”
发布日期:2019-04-04 作者/编辑: 浏览次数:3
政治生态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为政行为。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党内政治生态和党员干部心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人是环境,个个是生态。一个人的思想状态、工作心态恰恰准确反映了该地的政治生态。
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了17起元旦春节“四风”问题案例,从案例中不难发现,大多数违规违纪行为正是由于长期存在的错误心态作祟。十九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要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化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成果,严肃查处空泛表态、应景造势、敷衍塞责、出工不出力等问题。其实,一些部门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说到底还是党员干部的心态出了问题。
一些党员干部党的观念落后、纪律意识虚化,一些错误的行为,认为以前一直在做,现在做应该也没问题;一些认为自己是领导,就有资格使用特权,“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造成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公家的钱不花白不花”等错误认识,从而出现公车私用、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公款报销私人消费账单等诸多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行为,颠倒公私、混淆是非、模糊义利。而下属们,怕惹事的不敢说,知情的愿不说,与己无关的不想说,不知道的当然没法说。甚至召开民主生活会也一团和气,互相提提“建议”,哪里有当事人“红脸”“出汗”“排毒”的机会?长此以往,能不发作吗?
还一些干部认为“干得这么辛苦,收入却这么少。”工作中自我要求不高、管理不严,一些违纪违规行为,看到别人做没什么问题,自己做应该也不会有问题,一方面飘飘然地认为自己工作出色,对单位“功劳巨大”;另一方面看着工资卡里的收入,心里的“天平”开始失衡。在日渐不满足的心态驱使下,“三观”开始扭曲,当遇到利益抉择的时候,‘看得破,忍不过’,反复掂量,左右对比,终究没迈过贪欲这道关。
同时,一些干部存在麻痹心态、钻漏心理和违纪违规行为,认为大家都在做,出了问题“法不责众”。一些干部一遇到问题,就“能推则推、能避则避、能躲则躲”,毫无担当意识,让群众无处“吐槽”。不是将心思放在工作上,而是在想一些“巧办法”,热衷于取悦领导,拉关系、找靠山,总是眼睛盯着“位子”,不择手段谋升迁。而这些“巧办法”暴露出少数干部的心态浮躁,思想上的急功近利。
心态决定生态,生态反映心态。以上种种心态均反映了这些党员干部精神缺“钙”,宗旨意识淡漠,走着走着丢了初心。有道是,人间有味是清欢。心小了,小事就大了;心大了,大事都小了。中纪委三次全会闭幕仅2天,陕西省委原书记赵正永“落马”案例告诉我们:遵守纪律没有特权 执行纪律没有例外!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领导干部们倘若多想一想那些普通老百姓的工作、生活处境,心理又何尝有这样多的不平衡与失落感,甚至是愤愤不平呢?在工作与生活中,不该比的坚决不比,不该得的坚决不得,多点“笨办法”,憨厚一些,踏实一些,努力一些,多一些担当作为,始终走在规矩里面,以“迂”为“直”,才更容易获得成功,真正地保住平安。
营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各级党组织和纪检监察部门一以贯之,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从思想观念深处纠正这些认识误区与思维定势,打造良好的心态,才能在行动上起到勘误纠错、踏实奋行的作用,促使党员干部真正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在“乱花渐欲迷人眼”时保持定力、抵住诱惑,真正从我做起,守住自己的本色与初心。(摘自合肥市纪检监察网站)
- 上一篇:敬终如始 莫负初心
- 下一篇:强化政治监督 确保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